看过一段父亲开父母会的视频。视频中,一位父亲昏昏欲睡,后面干脆直接趴在桌上会见了周公。他旁边的另一位父亲,则双目无神,全程呆滞地看着前面的老师。后来有人放出来他们两个孩子上课时的照片,对比下来,从动作到神情,这两对父子可谓如出一辙。
这大概就是“基因”的力量吧。俞敏洪说过:“假如家庭是一台复印机,爸爸妈妈是原件,那样孩子就是复印件。”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影响。认识两个母亲,同样是家庭主妇,同样都有一个女儿,教出的孩子却天差地别。一位母亲常常在家打牌,天天家声音喧闹、烟雾缭绕。她家孩子上初中了,天天放学一直跑出去混,作业也不做,成绩乱七八糟;而另一个母亲早年离异,一个人抚养女儿,非常是艰难。但平时里她下班回到家,不会玩手机刷短剧,要么就是陪女儿一块安静地念书,要么就是跟女儿聊聊学校的趣事。她女儿学习特别自觉,从来不需要母亲催,听说一直是年级前十,是被老师重点表彰的对象。有句话说得好:孩子从来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,但他们必然会模仿大人。
你整天上网玩手机,如何指望孩子自觉学习?
你整天好逸恶劳,如何指望孩子勤快积极?
你整天熬夜刷剧,又如何指望孩子早睡早起?
假如爸爸妈妈都没办法控制自己,就不要指望孩子自觉自律。
你想让孩子成为何样的人,自己第一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。由于,你就是孩子的基因啊。性格的基因记得看过如此一个故事:厨房里儿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,爸爸见状,立刻扬起了巴掌。儿子恐惧不已,只能伸出双手挡在脸前。然而多年后,当初那个无助、惊恐的孩子,却变成了另一个冲动、暴戾的爸爸,将拳头砸向我们的孩子。客厅里,妈妈正怒气冲冲地对着女生咆哮,面对妈妈的怒火,女生吓得只可以用手捂住耳朵。多年之后,女生如何也想不到,她也会长成为一个易燃易爆的妈妈。爸爸妈妈什么脾气,就给孩子种下性格怎么样。爸爸妈妈失去控制的情绪,早在潜移默化之间刻进了孩子的基因里,把孩子变成了同样暴虐、情绪化的人。
杨绛的妈妈唐须嫈(yīng),则是一位温顺婉约、低调平和的女人。杨绛曾在说到过往时感慨道:我妈妈向来不尖锐,她对人事的反应一直慢悠悠的。即使有人当面损她,她也不会计较太多,事过之后更不会放在心里。遇上家爱占小实惠的亲戚,她依旧可以坦然面对,遇见好东西还会留给她们。长大之后,杨绛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之下,也慢慢成长为一个情绪平和之人。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生活里,两人从来没红过脸,一派和谐美满。在他们稳定情绪的滋养下,女儿钱瑗的童年松弛又快乐,幸福感满满。家庭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,孩子则是天生的情绪接收器。那些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情绪记忆,从来不会消失,而是会代代相传下去。爸爸妈妈要努力修炼我们的情绪,不把坏情绪带到家,遇到事情少责备,平时多宽容。这样,孩子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得好性格,获得更强大的灵魂。
让我很难忘却的是,愁容满面的妈妈,在辛苦劳作时,嘴里居然哼唱着一支小曲。
当时,在大家这个人口海量的大伙庭中,劳作最辛苦的是妈妈,饥饿最紧急的也是妈妈。
但妈妈的乐观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将来的期望。
这是一个妈妈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。
心态乐观的妈妈,丰盈了莫言的灵魂。
让他在漫漫生活路上充满了勇气和自信,遇见什么挫折都能咬牙面对,对生活满怀热爱和期望。爸爸妈妈的生活态度,决定着孩子的精神面貌,也书写了孩子的命。钟南山院士曾在一次推荐中,直言在我们的生活中,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爸爸钟世藩。爸爸话不多,也不喜欢讲大道理,把全部热情投入在了我们的医学事业上,孜孜不倦地努力着、进步着。到了晚年,钟世藩教授患了紧急眼疾,身体极其虚弱。写稿时身体几乎都贴在桌面上,但仍坚持轮流捂着两只双眼,苦苦写作出长达40万字的儿科医学著作。看到爸爸为事业永不舍弃的热情,不断好学进步的追求,钟南山深受激励。现在已经到了耄耋之年,依旧坚守岗位,用实质行动激励了无数青年。不只这样,他还把爸爸的衣钵和精神传给了我们的一双儿女。爸爸妈妈若在生活面前奋力拼搏、不轻言舍弃,孩子自然会紧随其后,力争上游;爸爸妈妈若能持续学习、不断进取,孩子自然也会奋发努力、自立自强。大家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礼物,不是金山银山,而是在漫长时光中打磨的精神财富。
白岩松曾说过: “为人爸爸妈妈要小心你的思想、语言、行动,由于这类会变成孩子的性格特点,也会变成他的命。”家庭教育就是无痕的教育。当你下班泡在电视机旁的时候,你教会了孩子懒惰;当你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的时候,你教会了孩子自负;当你和伴侣吵得昏天暗地的时候,你教会了孩子指责;当你在弱者面前蛮横强势的时候,你教会了孩子欺负……所谓家教,就是父母先管好自己。